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读《我的教育信条》有感精彩多篇

时间:2025-06-23 08:53:17
读《我的教育信条》有感精彩多篇

[导读]读《我的教育信条》有感精彩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读《我的教育信条》有感 篇一

相信大家对杜威这位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并不陌生,他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其中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影响至今,当然杜威的教育名篇多不甚数,然而这些名篇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这是由于在当时19世纪上半叶以来美国的公共教育虽然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当时的学校制度、课程设置和教学法还是集成了欧洲大陆和英国就学校的传统,形式主义、呆板的教育仍占统治地位,此时的杜威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开始从事一系列的教育事业和撰写了大量的教育著作,其中杜威的早期作品中,《我的教育信条》是他在芝加哥大学期间早期撰写的一个纲领性著作,因此我在《杜威的教育名篇》中挑选阅读了《我的教育信条》,而后有了个人的心得体会。在《我的教育信条》里,杜威把自己的教育信条分成了五条:

第一条:什么是教育;

第二条:什么是学校;

第三条:教材;

第四条:方法的性质;

第五条:学校与社会进步;他的教育信条里明确地分析了每条的重要性与意义。下面是我自己在阅读这些教育信条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在该篇著作中,杜威在自己的教育信条里把什么是教育放在了第一位,说明了教育是核心地位,在这一信条里,杜威明确的指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人的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一过程几乎是从出生时就在无意识的开始了。这说明了杜威是把教育作为一个手段去实施这一过程,并非是最终的目的。他还强调了教育是为了对儿童能力刺激而来的,这无疑是肯定了教育是针对儿童能力的,并非只是如传统的形式主义、呆板的死记硬背,这是杜威在长期的探索中得出的有别于其他学者的,是适应当时美国教育的现实情况,这一信条认为儿童应该是为适应社会而教育的,不需要一些无所谓的与社会活动不相符的课程教育,这在当时是很大胆的想法,的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并非只是纸上谈兵,毫无实践动手能力,当然这里不只是知识的教育,还是社会的实践;因此杜威认为这个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强调了它们是平行排列的,也是有机的联系着的,决不能偏废。在最后,杜威明确地表明教育必须从心理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并要加以把握,明白它们的意义,这样才是教育。

学校是作为实施教育的最佳场所,所以杜威在信条里阐述了所谓的“学校”。他认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而儿童作为教育的对象,就应该把学校设置成一个真实的接近生活的而生气勃勃的地方,这样儿童才能更轻松更容易的学习,也就是说他所认为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现实版的社会,是简化的,属于雏形阶段的,这样就能培育出更快适应社会的人才。但是这一想法与当时的传统学校是相违背的,但是却是更适应时代的要求;反观中国的传统学校,教室是老师在讲台教学,学生听讲的地方,而且老师的权利最大,是不可挑战的,导致了学生怕老师,学习有压力,是个人人都惧怕的地方,因此学生都希望放学后马上回家,不希望呆在教室,特别是传统的私塾。杜威的这种“学校”的提出无疑是让儿童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在杜威的学校里,教师的职务不是把某种概念强加给儿童或是让儿童形成某些习惯,而是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来选择对于儿童起着作用的影响,并帮助儿童对这些影响作出适当的反应。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教师是主角的思想,大大降低了教师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权利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让学生更能快乐的学习。这是当时无人敢提出的观点,这无疑是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虽然未能全面实施,但这却是空前的飞跃,为现代的美国教育甚至全世界打下了牢固的教育基石。

在杜威的第三条信条里,他认为学校不应该给儿童太多与社会无关的专门科目,这是违反儿童的天性的,应该是选择与儿童本身相适应的社会活动。这不正是现在很时兴的什么开发智力教育等等之类的雏形吗?过去传统的教法只是把教材上规定的教学方案教给儿童而已,并没有注意儿童的年龄,忽视了他们的天性,杜威这一思想不是对成千上万的儿童的恩赐吗?这也为这些儿童在健康成长过程中提供了基础,再也不用逼着学一些根本不适合自己年龄的课程了,甚至是阻碍了儿童思想活跃的天性的发展,这也就大大提高了儿童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这就是杜威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他认为教材应该有的意义。

既然有了基本的教育、学校、教材,那么就可以上升到了方法的探究,也就是杜威教育信条中的方法性质,他针对了儿童的能力先和兴趣发展的顺序问题做了论述,他认为首先应该是要遵循儿童的本性来发展儿童的心智,而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就儿童本身来说,儿童对所见的事物是直接的感知,所以只能是直接的表达所见的事物,但是还不能把心中想象的东西表达出来,所以在教育儿童时应该要考虑儿童身体的发展状况。当然儿童学习的新知识的动力来源的是兴趣,没有了兴趣也就不会推动儿童去学习新知识,杜威认为只有经常观察儿童的兴趣才是教育的最大帮助,是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根本,否则很难调动儿童的学习动力,这一思想在当代有很大的影响力,不管是学习任何东西,如果没有兴趣也就很难达到你所要达到的成功,所谓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在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中始终都离不开社会的联系,所以在他的第五条信条里说的是学校与社会进步,但是杜威阐释的却是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因为学校是教育的最佳地方,所以杜威把学校与社会进步等同于教育与社会进步来阐释了吧,他认为教育是对社会的一种道德责任,通过教育,社会能明确地表达它自己的目的,组织它自己的方法和手段,所以坚持学校也就是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的和最有效的工具,是每个对教育事业感兴趣的人的任务,这里指的是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应当是指引学生学习的好榜样。他这样的思想无疑是说学校是将来存活于社会的必经之路,强调我们要努力学习,以提升社会文化素养,重视教育。

读完《我的教育信条》后,我了解到了杜威的教育是大胆设想,大胆创新的,他的实用主义是完完全全的与社会联系起来的,但是并非是无中生有的,他是通过联系当时美国社会以及借鉴了前人的经验,不断地摸索出来的,这对我们现在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在当时也一度因起过轰动,虽然后来他的儿童中心主义被很多人否定了,但是我们现在所用的教育难道没有受他的影响吗?他的思想难道不是对美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飞跃吗?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不正是他在摸索中的成品吗?他应该是获得我们的肯定的。

读《我的教育信条》有感 篇二

每一个人总会有点期望,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杜威也一样,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信条。

他说:“我相信——方法的问题最后可以归结为儿童的能力和兴趣发展的顺序问题。提供教材和处理教材的法则就是包含在儿童本性之中的法则。”

在他的心中,儿童才是教育的中 ……此处隐藏2306个字……仿行为。而当认知系统发育到一定程度,便需要得到更为系统的学习。

“当儿童的兴趣集中在学习家庭以外的社会方式时,学校就出现了。学校的目的在于使他开始学习如何与同侪群体进行互动的细节,使他熟悉蕴含在文化之中的观念,并且将其作为必须使用的思维工具去观察和理解他周围的人类生活之发展状态。”(P70)为什么学习?因为他从最初的无意识模仿到后面发生“兴趣”,比如他不满足与父母进行最原始的交流方式后,便要学习父母间在实行的交流规则,他不满足只与父母交流时便会自发地学习与其他人之间可以实行的交流规则。所以学校的出现,使因为儿童有必要通过学习参与到社会,是一种从个体参与到集体中的途径。这是一种宏观的统筹安排。而儿童学习的原始动机是“兴趣”。

那么“兴趣”又是从何而来?杜威说“我认为唯一的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于儿童的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受到所在的社会情境的各种要求引起的,这些要求刺激他,使他以集体的一个成员去行动,使他从自己行动和感情的原有的狭隘范围里显现出来;而且使他从自己所属的集体利益来设想自己。”“兴趣”来自“刺激”。当他进入社会群体中,能力便受到刺激。当他与群体成员无法交流时,便会因为这样的刺激而对群体成员中的交流规则产生兴趣。而这刺激与兴趣的最终源头,是儿童想融入群体的动机。既然学校时帮助孩子进入“社会”群体的机构,那就必须明确儿童的“刺激”与“兴趣”对他们的意味,不应抛却、遗忘教育、教学于人类而言最原始的目的。

二、学习的误解

宏观地来看,学校的存在、儿童学习的原始动机是那样紧密相连。而当下,谈教育、谈学生等等,似乎已经有些舍本求末。尤其于我等一线教师而言,谁会去细想儿童于学校意味什么,学校于“人类”意义上的“儿童”意味什么。在杜威的书中,儿童的“兴趣”是从“个人”到“集体中的一员”,从“家庭”到“学校”的,是其在家庭中无法满足而需要继续深入学习的动机。但我们当下的各种学习,其实于生活的联系似乎不太密切。“学习”高于“生活”,“生活”称为“学习”的基础(辅助),本应是“学习”服务于原本就存在的“生活”——通过学习从而更好地生活。这样的结果,与中国历史、传统观念都有关系,“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思想控制着古人,也影响着当代人。于是儿童学习的“兴趣”从一开始就显得过于生硬与枯燥,可以说它也是与儿童的生活需求相脱节的。我们学习生字词语等等,变成了获得成人肯定的行为。“语言固然是一种逻辑的工具,但基本的、最重要的是一种社会的工具”(P99),“我们一定不要忘记,这些形式只是符号”(P150)。

经常会听到一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凭自我意志为儿童挑选的教学材料,然后再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激发”兴趣,有点像在温室里种反季蔬菜。“毫无疑问,娴熟的教师经常能够成功地唤起儿童对这些事物的兴趣;但这种兴趣或多或少是以人工的方式激发的,而且,当激发时,兴趣有点做作,与儿童生活中的其他兴趣没有关系。”儿童一开始进入集体中必然还保留着从家庭转向学校时的兴趣,那种兴趣从他们内心出发,真是而生机勃勃。但我们可以惊讶地发现到了小学高段,有点难以辨别他们的“兴趣”,而有许多的“兴趣”则是后发的,像在黑板上擦掉原有的内容而加以重新书写。在学校中学习知识,儿童的思维模式更像是被集中统一扭到一个频道上。“他的思维集中在对形式的纯粹辨认和表达中”(P153),“书本上的资料与儿童在生活中所体验到的资料与分离——在儿童处理后者的良好的组织能力形成之前,前者就强加给了儿童——是非自然的分离,它只能产生有缺陷的欣赏标准,只能让感性的和短暂的兴趣高于有价值的和永恒的兴趣。”不得不说,学校的教育与最初的目的有些不相符了。我们现在教学目标中时常会出现刻意服务于生活的目标,大概也是发现学习行为与生活习俗等越趋越远。如果一开始便不曾分离,为何之后还要“回归”?儿童一开始便是从生活中而来。可以看出,我们在让儿童进入学校后是先让他们适应、服从群体生活方式,然后再回过头来关心他们一开始来这里的“兴趣”,很可惜到了那时儿童自己都忘了“兴趣”为何物。

三、学习的方向

学习,当然首先得正视儿童的兴趣。这里的“学习”,不是单指语言、计算等在学校里通过各种方式考核是否掌握的形式,而是指作为人类需要尝试、掌握的基本以及拓展性的技能。如烹饪、缝纫等,如对自然事物的了解等,作为一个人类(群体中的一员)应了解掌握这些生活中的技能。而确实,入学前的儿童对家中大龄人员的行为有着极大的兴趣,他们会模仿大人的样子握着锤子敲打,他们会模仿大人的模样给洋娃娃剪衣服,他们的兴趣全在这种模仿上。但是进入学校后,“兴趣”会被刻意更改,这无疑是一项违背生命成长的举措。并不是指我们学校教育就该抛弃语言学习等,而选择锄地、耕种、缝纫等生活技能,而是应该保留儿童的最初兴趣,不应像现在这样侧重形式如此明显。

“在我们许多学校中流行的以不自然的、机械的单调低沉的和歌咏方式阅读的现象,恰恰是缺乏动力的表现,阅读被变成了一种孤立的技能。”(P152)新的“兴趣”被人为强势“培养”以后,容易变成“基因异变”。“没有人能估计这种纯粹形式上的连续不断的操练所带来的麻木和僵化的'后果。”如果在长期的学习之后,儿童对形式已足够习惯以及掌握,当他们离开校园发现最初的对于自己能力的刺激依旧存在,又该如何看待自己这些年的受教育。

学校学习与儿童“兴趣”的脱离有许多呈现,比如我们让小学阶段的孩子阅读名著。有许多书并不适合小学生,但当下社会可能给人一个假象——读名著才算爱读书。或者教师未加挑选就将大量书籍推给学生读,也是对他们的伤害。儿童在少年时期读了某本名著,他当时确实读懂了一些,但与这本书能给人带来的内容而言可能是九牛一毛,而在他接下来的人生中一般不会再次阅读。这便是浪费了这本书的价值,同时从另一角度而言,这个孩子也可能对该书做了错误的学习。“由于文学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压倒一切地要求儿童在学龄初期就学会阅读,我觉得这种思维似乎是一种曲解。正因为文学如此重要,所以才适合把书面语言的引入推迟到儿童能够欣赏和理解其真实含义的时候。”(P155)如果强硬加入,儿童也会适应,但终究阅读只是为了阅读。

如果我们刻意关注儿童的学习,可能也会出现问题。“我们不是为了享受关注而关注这些事情,而是心中的目的决定了我们的视阈范围。如果我们心中有了儿童即将要适应的固定的目的,那么我们就只能在儿童身上看到与该目的有关的事情。”(P109)毫无疑问,这使得我们的观察也有了局限性。杜威认为“成年人只有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同情的观察,才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用什么教材能使他工作得罪起劲、最有效果。”我们在教育中应以儿童的“兴趣”为基础,这一“兴趣”不是指对某样玩具,而是从他们生命发展而来的对某些事物本能的产生“兴趣”,而是对群体对个体能力的刺激而来的。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个性,而不是掌握信息。”希望我们的教育会越来越清明,抛开那些故弄玄虚的东西。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读《我的教育信条》有感精彩多篇范文。

《读《我的教育信条》有感精彩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