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小学二年级语文《愚公移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精品多篇】

时间:2024-11-14 03:17:16
小学二年级语文《愚公移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精品多篇】

【前言】小学二年级语文《愚公移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正确翻译文言文。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2、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愚公,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的一个知名人物,关于他,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为什么千百年来这个人物被人不断称颂?

二、作家作品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本文体裁是寓言。

三、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课文朗读录音。

2、积累文言词语

方:

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且:

面山:

惩(chéng):

塞(sè):

迂(yū):

聚室而谋:。室,

汝:

毕力平险:毕,

指通豫南:指,

汉阴:

杂然相许:杂然,许,

献疑:

以:

曾(céng):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常与“不”连用。

损:

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

且:

焉:

置: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诸,相当于“”。

荷(hè):

夫:成年男子。

叩石垦壤:。叩,

箕畚(jīběn):

孀(shuāng)妻:

遗男:

始:

龀(chèn):

寒暑易节:。易,。节,

始一反焉:反,

四、翻译课文

1、翻译

第一遍翻译:

第二遍翻译:

五、课堂总结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先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解释,再逐字逐词正确翻译。

六、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课文。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仞。本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山北有一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阻塞,出入曲折。他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同。愚公的妻子提出了疑问说:“凭借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况且哪里放置土石呢?”(大家)纷纷地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愚公于是率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一个遗腹子,才七八岁,蹦跳着前往帮助他。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

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掌握下列实词:

仞 冀 箕畚 孀 龀 匮 亡 厝 雍 陇

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重点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4、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2、参照课后练习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整体感知

1、逐段朗读课文,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 ……此处隐藏8352个字……⑤少说多做;

⑥心诚则灵;

⑦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要想成功,

⑧敢于迎接挑战;

⑨除了奋斗,别无选择;

⑩团结就是力量;

3、提出质疑:当今社会我们还要不要像愚公学习?

措施:创读部分让学生从其中三项中选择其一,或排演,或质疑,或分析,但在预习笔记上都应有书面材料,如排演的导入语、结束语、质疑中阐述观点的论据,分析寓意的小写作。

第二课时展示课

一、课前检测

措施:让各语文组长和科代表在侧黑板及外黑板抽测部分同学的重点字词;

与此同时,组内其余同学可到前后黑板设计好自己的板面。

二、导入新课

措施:在多媒体上事先搜集《愚公移山》的歌曲,课前放给同学们听,形成浓厚的课堂氛围;

教师可发动学生来设计导入语。

三、准备展示

措施:学生在组内进一步搞好合作,教师可稍做指导。

四、文本及情感展示

措施:教师做好展示指导及必要的点评,尽可能让学生先展示与文本有关的内容,后谈体会感想等。

五、教师知识储备(略)

六、教师总结本课,做好对学生的育人工作。

愚公移山(预习)课堂实录

山东聊城杜郎口中学徐立峰

(课前学生板示课题、课型及本节目标)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科代表导入:《愚公移山》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其中讲述了一个叫愚公的老头为了使自己出行方便,誓将太行王屋搬走而挖山不止,最后终于感动上天助其成功的故事。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兴趣了解它的内容,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本节课的预习指导–

生:(齐看黑板,争抢读出)

1、速读:了解作者,圈点疑难;

2、细读:疏通文意,讨论交流;

3、研读:深入分析,总体把握;

4、创读:独特感悟,情感生发。

师:同学们不光能读出,而且要知道老师出示的目标有何用意。

生:我认为老师还是想按原来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四部曲,即:读-译-析-诵来安排这节课的。

生:可是在老师出示的本节目标中没有”背诵”,因此我认为这节课不要先急于背过这篇文章。

生:对,我认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是在通读顺译的基础上,完成对文章的品评赏析。

生:我认为还应该再补充一点,就是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学文贵有所获”,我们应该在预习笔记上将自己的感悟及时的记录下来。

(其他生默许)

师:”得之以鱼不如得之以渔”刚才的几位同学能够将老师的预习设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说明这些同学不仅想学会知识,而且做到了会学知识,值得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先给同学们10分钟的时间,速读课文后,小组合作完成对于作者、作品的了解及字词疑难的解决,做到能够顺读本文。

(同学们快速读文,5分钟后在小组内由组长分工分别查找工具书、教辅材料及其他资料,很多同学都是自己向组长主动要求)

生:我和常璐来查找关于作者的简介。

生:我和刘倩来查本作品的出处。

组长:其余的几个名同学我们分开来查找本文的生字词。

(有学生先查到后,主动到黑板上去写,其他生做好记录)

生(写):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列子》。

生(写):《列子》全书共载134则,大部分属于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生(写):塞se(阻塞)sai(塞住)魁kui父遂sui荷he箕畚ji bei孀shuang龀chen

溃败匮乏反馈希冀双翼

(有学生主动站到教室前面边写边说)

生:我还了解到出自《列子》的一个成语:杞人忧天。讲的是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要崩塌下来将无处藏身,因此愁得觉也不睡,饭也不吃。后来就用这个成语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

生:我还读过《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也出自《列子》,告诉我们片面看问题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作者情况并解决了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能够联系到多音字和形似字,这一点做得非常好,下面由同学们自由来读一读课文。

生(抢先一步到教室前面):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生:我来给刘晓同学纠正一个错误,应该是聚室而谋(mou)。

刘晓:谢谢杨沙同学!

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亡以应。

生:张洁同学在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时断句不太准确。

生:操蛇之神闻之–无陇断焉。

(上课15分钟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试着疏通文意)

师指导:我们在能够做到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还要知道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同学们可以先试着自己翻译,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疑难问题,解决不了的可以写在侧黑板上,但一定要注重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感知,落实到每一个字词,学会圈划勾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5分钟后教师集合各小组长分配不同任务)

师:一至三组重点研究一二自然段,四至六组重点研究三四自然段,每位组长将完成的任务板示在各自的板面上,随后任意点名本组内的成员讲解给大家。

(三位组长为一小组将分到的任务再细分,每组任务更加具体。各组由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去写本组的具体内容,其他成员开始在一起研究一部分,教师在各组之间巡视,了解疑难)

生(小组代表走到老师面前):老师,”甚矣,汝之不惠”是不是应该翻译为”你不聪明真是太厉害了”。

师(走到该小组):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的原则,所以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灵活一些,将其翻译为”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另外这句中的”甚”是形容词作谓语,放在主语前表强调,”之”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翻译。

(先讨论完的同学到黑板上帮其他小组解决疑难,师5分钟后击掌示停,同学们自觉集中到教室前面位置)

一组生: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生(边指边译):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有万丈高。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生(强调重点):在这里”方”指长度,不指周长;

生(补充):”河”在古时是黄河的专称。

生:”阴””阳”用于表山水的位置时,”阳”指的是山南水北,”阴”指的是山北水南。

生:我们不防这样来记,(加手势)假设把我们的教学楼看成是山的话,那么楼的南面能够被太阳照射,故称为”阳&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小学二年级语文《愚公移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精品多篇】范文。

《小学二年级语文《愚公移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精品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