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贾平凹的散文集【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贾平凹经典语录 篇一贾平凹经典语录
1、一个人只有在岸上时,才可以解救水中的人。
2、真正的爱如空气一样,你每天都在呼吸,你却感觉不到你在呼吸。
3、我们是蚂蚁的上帝,我们又是上帝的蚂蚁。
4、世界上的事,若不让别人尴尬,也不让自己尴尬,最好的办法就是自我作贱。比如我长的'丑,就从不在女性面前装腔作势,且将五分的丑说到十分的丑,那么丑倒有它的另一可爱处了。
5、你没当过领导,但你得学会被领导。
6、四个人打麻将,三个人斗地主。
7、瓜熟了蒂不落也得落,水到了没渠也流成了渠。
8、大河从来不讲章法。黄河九曲十八弯,毫无章法,小河遵从规范,因为是小河。所有的名牌服装都是简略,没有那些小装饰,但做工特别精细。大人物特别小心。
9、穷光蛋还有什么月初月底。
10、富不一定贵,贵不一定富,如果能把知识转化为钱,就宝贵双全了。
11、大凡世上,做愚人易,做聪明人难,做小聪明易,做聪明到愚人更难。鸿雁在天上飞,麻雀也在天上飞,同样是飞,这高度是不能相比的。雨点从云中落下,冰雹也从云中落下,同样是落,这重量是不能相比的。昙花开放,月季花也开放,同是开放,这时间的长短是不能相比的。
12、女人的眼光是雪亮的,她知道一个没有钱的男人是不值钱的。
13、不敢表白,是因为喜欢得还不够。
14、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15、读书人上厕所时间长,那不是干肠,是在蹲坑读书;读书人最能忍受老婆的嘟嚷,也不是脾气好,是读书人入了迷两耳如塞。
16、上帝到底存在不存在,上帝知道。
17、这个世上原本就是爱情故事非常多,而爱情很少。
18、朋友是磁石吸来的铁片儿钉子螺丝帽和小别针,只要愿意,从俗世上的任何尘土里都能吸来。
19、什么人说什么话,有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学语言。有人心里狠毒,写出的文字就阴冷。有人正在恋爱期,文字就灿烂。有人才气大,有人才气小,大才的文字如大山莽岭,小才的写得老实,讲究章法的是小盆景。
20、脑袋能干的事,钱袋都会干,可钱袋会干的事,脑袋不一定会干。
读贾平凹的散文集有感 篇二我小时候没离开过家的时候,从书上读到的都是外地的名胜和故事,当时就觉得家乡没有名气,到处都是山,向往山外面的世界,羡慕有名气,有名胜的地方,直到上大学我才第一次走出山阳,走出商洛。大学期间,游玩了很多北京的名胜古迹,上班后又去过其他一些地方,但现在还是经常会想起在家时,穿着拖鞋沿河趟水的那种惬意。后来无意中读到贾平凹的《商州三录》,由多篇中短篇散文组成,描写了商洛的好多风土人情和故事,描写手法和用词很平淡,我却看得很入味儿。
他在《商州初录》的《序》里面这样说,这本小书是写商州的。为商州写书,我一直处在慌恐之中,早在七八年前构思它的时候,就有过这样那样的担心。因为大凡天下流传的地理之书,多记载的是出名人的名地,人以地传,地以人传。而商州从未出现过一个武官骁将,比如霸王,一经《史记》写出,楚地便谁个不晓?但乌骓马出自商州黑龙潭里,虽能“追风逐日”,毕竟是胯下之物、喑哑牲口,便无人知道了。姚雪垠先生着的《李自成》风靡于世,那就写的是闯王在商州的活动,但着墨商州地方的极少。
他写得也是我的家乡的山和水,人和事,其中还写我们山阳县的一些文章,所以就觉得离我很近。有些感觉是曾在我心头经朦胧地出现过,但我却从来没有整理过这种思绪,他在《序》里所提到的担心,正是我以前对家乡的看法,啥有名的东西都没有,只想着长大了要去看外面的世界。看到他这么一说,我一下找到了共鸣,觉得他把我想说又说不出的话给说出来了,的确以前大家描述商洛都是用穷山恶水来形容,物产贫乏,交通不便,不能赐予那里的人民财富,所以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想离开这个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在城市污染、拥堵的对比下,原来的穷山恶水变成了人们眼中山清水秀的地方。
读他的文章,一些熟悉的地名不由得勾起我的回忆,也让我重新开始认识自己的家乡,原来商洛的名字来源于商山洛水,而山阳则是因为地处商山之南。商洛是秦朝卫鞅的封地,故卫鞅又被称为商鞅、商君。汉有“商山四皓”出山助吕后扶太子,居功不受隐居而商山,明末李自成兵败进商洛养精蓄锐,而后驰骋中原;近代五支红军进商洛,播撒了革命种子;李先念率师突围,建立了陕南革命根据地。而山阳县,则有徐向前、李先念、徐海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过,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和边区苏维埃政府。
贾平凹著有散文集 篇三这原本是庄稼地,却生长了一片荒草。荒草一人余高,繁荣得蓬勃健美。月夜下没有风,亦不到潮露水的时分,草的枝叶及成熟的穗实萧萧而立,但一种声息在响,似乎是草籽在裂壳坠落,似乎是昆虫在咬噬,静伫良久,跳动的是体内的心一颗。扮演着的是《聊斋》里的人物,时间更进入亘古的洪荒,遥遥地听见了神对命运的招引。
月亮在天上明亮着一轮,看得清其中的一抹黑影,真疑心是荒野地的投影,而地上三尺
之外便一片迷。夜是保密的,于是产生迟到的爱情。躲过那远远的如炮楼一般的守护庄稼的庵架,一只饥渴的手握住了一只饥渴的手,一瞬间十指被胶合,同时感受到了热,却冷得索索而抖。
一溜黑地淌过,松软如过草滩,又分明是脚上穿了宽松的鞋。可怜的农人种下了这一溜洋芋,四周的荒草却使它们未能健长,挖掘过的地上没有收获到拳大的洋芋。肥沃的土地上明日的清晨却能看到两行交织的脚印。
已经是草地的中央了,失却的则是东南西北的方向。境界幽幽。心身在启示着坐下来,恰好有两块石头,等待这石头是多少个年月,石头也差不多等待得发凉了。天地之间,塞涌的是这荒草,人也是荒草的一棵,再有一棵。说话的是眼睛,说尽着唐诗宋词的篇章。头顶上的月亮丰丰满满。需要有点风,风果然而至。草把月划成了有条纹的物件,且在晃动不已。不知名的昆虫在呻吟着,散发着那特有的气味。待到死过去几次,又活过来几次,一切安静了,望月亮又如深下去的一眼井水,来分辨那里面的身影了。
佛殿一样的地方,得到的是心身的和谐,方明白那一溜松软的黑地是通往未来的甬道,铺着毡毯。
生长庄稼的土地却长满了这么多荒草,这是失职的农人的过错吗?但荒草同样在结饱满的果籽,这便是土地的功能。失职的农人或许要诅咒的,而娇弱无能的庄稼没有荒草这么并不需要节令、耕作、肥料而顽强健壮啊!
因为草、人归复了原本的形态,这个月下夜晚是这么苍茫壮阔。
……此处隐藏3672个字……酒或率性而为;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但那终是小说,是虚构的文本,是不能与叙事者对号入座的。在现代知识分子阶层形成之前,中国舞文弄墨的人被称为“文人”。文人就是现在的文化人。幕僚、乡绅等虽然也有文化,也可能会有某些文人的习性,但他们的身份规约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他们还不能称为文人。就像现在的官员、公务员、律师、工程师、教师等,虽然也有文化,但他们是政治家或专业工作者,也不能称为文人。在传统中国,“文人”既是一个边缘群体、特殊的阶层,也是一个最为自由的群体。他们恃才傲世,放浪不羁,漠视功名,纵酒狎妓等无所不为。这种行为方式和价值观都反映在历代文人的诗文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这一传统被主流文化所不齿,它的陈腐性也为激进的现代革命所不容。因此,文学中的传统“文人”气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段里彻底中断了。90年代以后陆续发表的贾平凹的《废都》、王家达的《所谓作家》、张者的《桃李》、莫怀戚的《经典关系》等,使我们又有机会领略了“文人”的气息。庄之蝶和胡然虽然是现代文人,但他们的。趣味、向往和生活方式都有鲜明的传统文人的印记。他们虽然是作家,也有社会身份,但他们举手投足都有别于社会其他阶层的某种“味道”:他们有家室,但身边不乏女人;生活很优裕,但仍喜欢钱财;他们谈诗论画才华横溢,但也或颓唐纵酒或率性而为;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但那终是小说,是虚构的文本,是不能与叙事者对号入座的。
文人的趣味无论高雅或是低俗,在文字中是不能掩藏的。当下的生活热闹又苍白,丰艳而空洞,说是红尘滚滚灯红酒绿并不夸张。时下有个流行很久的词“应酬”,什么意思呢?是“应付酬谢”?无论什么事情一要应付便趣味全无。作为名人的贾平凹遇到的“应酬”是可以想象的。在《辞宴书》中可见一斑。 “饭局”是“应酬”最常见的形式,但和什么人吃饭、说什么话、乘什么交通工具、怎样排座次、什么时间开席、如何敬酒、如何笑、如何听人谈话凡此种种,能把人生生累死。当然不能说拒绝了“饭局”就高雅了,但作者向往的“一壶酒、两个人、三碗饭、四盘菜,十分钟吃一顿”的快意是大可意会的。当年读陈建功的散文《涮庐闲话》大抵也是这种境界。虽然不低周作人的“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同饮,得半日之闲,可抵上十年的尘梦”来得雅致,但意味却没有二致。于是在《生活的一种》中,我们看到了贾氏院要栽柳,饮酒备小盅,出游踏无名山水,读闲杂书籍的生活理想。但在残墙补远山,水盆盛太阳的冥想中似乎也看到了陶潜桃花园梦幻的若隐若现。
贾平凹的散文我最喜欢的还是他写人的一些文字。有趣、有神韵。三言两语一个人就活脱脱地出来了。我觉得这与贾平凹有写小说的本事有关。很多人物我们都能感到他是用小说的方法在写散文中的人。《屠夫刘川海》,一个杀猪的屠夫,人朴实本色,但专对男女之事兴味盎然,一个专注这等事情的人与屠夫的身份也就相符了;《闲人》我认为是一名篇。
闲人总是笑笑的。“喂,哥们!”他一跳一跃地迈雀步过来了,还趿着鞋,光身子穿一件褂子,也不扣,或者是正儿八经的西服领带――总之,他们在着装上走极端,但却要表现一种风度。他们看不起黑呢中山服里的衬衣很脏的人。但他们戴起了鸭舌帽,很多学者从此便不戴了,他们将墨镜挂在衣扣上,许多演员从此便不挂了――“几时不见哥们了,能请吃一顿吗?”喊着要吃,却没乞相,扔过来的是一棵高档的烟。弹一棵自个吸了,开始说某某熟人活得太累,脸始终是思考状,好像杞人忧天,又取笑某某熟人见面总是老人还好,孩子还乖?末了就谈论天气,那一棵烟在说话的嘴上左右移动,间或喷出一个极大的烟圈,而拖鞋里的小拇指头一开一合地动。
虽是散文,但“闲人“的形象和盘托出生动无比。闲人作为一个阶层自古有之。但贾平凹对闲人却很高的评价。这大概也是他心向往之的一种境界或状态。其他像《关于女人》、《看人》、《朋友》、《石头沟里一位复退军人》、《摸鱼捉鳖的人》等,将各色人等都写的活龙活现惟妙惟肖。这种工夫里隐含着贾平凹乐观、幽默和善意的会心。这就是文人的趣味。读现代散文,我们常为丰子恺、梁遇春、梁实秋、聂绀弩、林语堂等的幽默所感染。一个有趣味的作家才能写出有趣味的散文。
说到文化信念,在今天已经是一个奢侈的词汇。但在贾平凹并未刻意的言说中,文化信念一直贯穿行文其间。文化信念经院式的解释是:指将文化的基本原理和教条、信条,升华为一种信念,人类将文化信念当成自己最基础、最现实的信仰;文化信念超越人对科学理性的崇拜和对神明的敬畏;文化信念是个人信仰观的核心成部分。说得简明些,就是人所坚持的最基本的核心价值观。这些观念是不能出让、无须讨论、不能妥协的尺度。比如《在女儿婚礼上的讲话》,这大概是贾平凹发表的为数不多的“讲话”之一,因为发表“讲话”意味着“资格”。作为作家名声再大也是不适于发表“讲话”的。好在这是在女儿婚礼上,是自己家的事情,作为家长在这样的场合是都可以或必须发表“讲话”的。作为家长的贾平凹主要讲了“三句话”,这“三句话”当然远不及“三个代表”重要,但它却在一个庄重的场合表达一个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信念:
第一句,是一副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做对国家有用的人,做对家庭有责任的人。好书能受用一生,认真工作就一辈子有饭吃。第二句话,仍是一句老话:“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做普通人,干正经事,可以爱小零钱,但必须有大胸怀。第三句话,还是老话:“心系一处。”在往后的岁月里,要创造、培养、磨合、建设、维护、完善你们自己的婚姻。
作为家长的贾平凹用的都是“老话”,这不是照抄照搬图省事,这既是经验也是文化信念,既“政治正确”也符合“科学发展观”。因此,说贾平凹作为一个现代文人,主要坚持中国文化传统一路并非是空穴来风。
书中还收录了《废都》和《秦腔》后记。我认为这是贾平凹至今最重要的两部小说,也是奠定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地位的作品。《秦腔》已获“茅盾文学奖”,有了公论这里不再赘言。但无论1993年前后《废都》遭遇了怎样的批评,他个人遭遇了怎样的磨难,都不能改变这部作品的重要性。我当年也参与过对《废都》的 “讨伐”,后来我在不同的场合表达过当年是批评错了,那种道德化的激愤与文学并没有多少关系。在“人文精神”大讨论的背景下,可能任何一部与道德有关的作品都会被关注。但《废都》的全部丰富性并不只停留道德的维度上。今天重读《废都》后记,确有百感交集的感慨。
如果说贾平凹的小说隐含着他对 “国事家事天下事”关怀或忧患的话,那么他的散文就是“风声雨声读书声”从容澹定。小说经过百年历史的经营塑造,担负的东西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复杂。不堪重负的小说如果不和国家民族建立关系,笃定是末流,这是否就是小说的正途我不敢妄下断语。但散文经过八十年代以后的不断建构,反到越来越松弛,除了“文化大散文”之外,散文与生活建立的联系,或者它的人间烟火味道弥漫四方。在贾平凹的散文里,我们可以读到拒绝、读到心仪、读到由衷的喜悦和忧伤。这些发自内心的体会和平实的语言方式,就是贾平凹的散文能够传之久远的最后秘密。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贾平凹的散文集【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