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狂人日记简介新版多篇

时间:2025-05-09 08:52:56
狂人日记简介新版多篇

[摘要]狂人日记简介新版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狂人日记鲁迅 篇一

关键词: 鲁迅 《狂人日记》 外来影响 创新

鲁迅先生是奉行拿来主义的,只要能有所裨益,即可为其所用,所以无论文化还是文学,他都不讳言借鉴。他在一九三五年三月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写的《序》里曾说:

“在这里发表了创作的短篇小说的,是鲁迅。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陆续出现了,算是显示‘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然而这激动,却是向来怠慢了绍介欧洲大陆文学的缘故。一八三四年顷,俄国的果戈理就已经写了《狂人日记》;一八八三年顷,尼采也早借了苏鲁支的嘴,说过‘你们已经走了从虫豸到人的路,在你们里面还有许多份是虫豸。你们做过猴子,到了现在,人还尤其猴子,无论比那一个猴子’的。”

在这里,鲁迅明确表示,他的《狂人日记》受了果戈理和尼采的影响。果戈理一八三五年著《狂人日记》,描写了九等文官波普希金因追求司长的女儿不得而患精神病,以为自己是西班牙皇帝,被关进疯人院残酷迫害的故事。果戈理笔下的狂人是沙皇时代受压迫的小官吏,作品描写他在残酷的社会等级竞争中败下阵来,由于他也是专制制度的受害者,因此对社会现实也不满,对上层统治者也予以抨击。他骂政治家是狗,说“狗能用政治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认为这些大人先生虽外表绅士,内心世界却很肮脏,“我很想就近观察这些先生的生活,这一切矫揉造作的举止和装模作样的人,他们在自己圈里干些什么……这就是我想要知道的!”他对统治者的贪婪极其不满,愤怒地说:“世上一切好东西全让将军们占去了。”不过,这位狂人却没有想过否定这个制度,他的不满只限于人,而不涉及社会机体本身。科长骂他竟敢追求司长的女儿,于是他梦想自己能当上上校,到那时,科长给他拿皮包都不够资格。恋爱失败,他又哀叹自己为什么不是伯爵或将军;最后,竟以为自己是西班牙皇帝。他认识不到这个制度的反动性,一心一意往上爬,幻想有朝一日能成为这个制度的既得利益者。

鲁迅的《狂人日记》从标题到艺术形式都体现了对果戈理同名作品的借鉴,两篇作品均采用日记体、第一人称,都有符合狂人病态心理的剖写。小说结尾之处也很明显,果戈理的狂人再也无法忍受疯人院的折磨,幻想有一辆马车把他带回故乡,思念中仿佛家乡就在眼前:“那边又现出俄国的小木屋。远处发蓝色的是不是我的家?坐在床前的是不是我的老娘?妈呀,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把可怜的孤儿搂在你的怀里吧!这世上没有他安身的地方!――妈呀!可怜可怜患病的孩子吧!……”鲁迅的小说结尾相对简单:“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虽然主题不同,但救孩子的呼声是一致的。

但鲁迅的《狂人日记》对社会的批判深度显然超过了果戈理。就主题思想而言,表现了对旧制度的批判和否定的启蒙主义思想。作者借狂人之口揭露旧制度的吃人本质:“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这两个字是‘吃人’!……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

果戈理的作品也反映了统治者“吃人”的本质,如狂人所言:“世上一切好东西全让将军们占去了。”但鲁迅除了认识到统治者是吃人者外,还认识到被统治者也是吃人者。小说中的赵贵翁、大哥等人物形象代表着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几千年来,他们凭借着掌控在自己手中的政权、族权,残酷压迫被统治阶级,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吃人者。与此同时,统治者还利用一切手段向被统治成员灌输纲常礼数,宣扬“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伦理道德,使每一个社会成员从意识深处自觉认同他们统治的合法性,心甘情愿地成为“顺民”。几千年来,他们已习惯处于“黑屋子”,从不知晓还应当有光明,《祝福》中祥林嫂是最经典的代表。他们从不怀疑现有秩序的合理性,被“人吃”而视为当然,甚至有些时候也同统治者一道吃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是被吃者,同时也都是青面獠牙的吃人者。狂人自己也“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甚至小孩子也是吃人者。所以狂人说:“难见真的人!”既然连最下层的社会成员都成了吃人者,说明这个社会制度是反动的制度,应当被铲除,“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应当被一个消灭了人吃人现象的新社会所取代。这是鲁迅比果戈理深刻的地方。

另外,鲁迅在揭露的同时,还着眼于疗救,果戈理在这一点上则相对较弱,当然,这也是由中国近现代历史决定的。1840年的鸦片战争将中国“天朝大国”的迷梦击得粉碎,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落后之原因。一开始,以为“器不如人”,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随之展开,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建起了兵工厂,编练了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军,但是,1894年甲午海战的惨败却使人们不得不检讨“中体西用”的有效性。日本国小民微,海军实力也不及大清的北洋水师,为何却能取胜,显然原因不在“器”,而在“道”,在于政治体制。1898年“百日维新”开始尝试在政治制度上打开缺口,但由于顽固派的镇压而告失败。1911年的辛亥革命总算推翻了满清王朝,但袁世凯和北洋军阀再次中断了中国人的强国之梦。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中国始终未能找到它的出路,最后,先进的知识分子终于认识到国家的问题,更深层次地存在于思想与文化,只有彻底革新中国的文化,改进国人的思想,中国才有未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开展思想启蒙,正是这一反思的结果。鲁迅的《狂人日记》也是这一运动的产物和组成部分,其目的也在于为中华民族寻找未来。

对鲁迅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还有尼采。鲁迅曾翻译过尼采的《查拉图士特拉如是说》的序言,他对尼采很欣赏。查拉图士特拉是波斯拜火教教主,尼采借这位教主之口表达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表达方式也是将狂人视为传声筒,借他之口表达自己对黑暗旧中国的制度和文化的抨击。《狂人日记》虽是叙事体,但很多片断、语句简短、精炼,类似箴言,如第三节开头:“晚上总是睡不着。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第四节结尾:“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尤其是第六节第二句:“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大约当初野蛮的人,都吃过一点人。后来因为心思不同,有的不吃人了,一味要好,便变了人,变了真的人。有的却还吃,――也同虫子一样,有的变了鱼鸟猴子,一直变到人。有的不要好,至今还是虫子。”其原型就是尼采的这一句话:“你们已经走了从虫豸到人的路,在你们里面还有许多份是虫豸。”

尼采的思想脱胎于叔本华,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意志的世界,意志包括生命冲动和欲求,人和世界的存在就是不断追求欲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而欲求是无止境的, ……此处隐藏4991个字……的袁双鱼夫妇是生产者;金刚钻、余一尺等社会食婴者是消费者。这条产业链几乎联系到酒国的所有公民,甚至很多孩子的亲生父母都是原材料提供者。

小说中的“吃人”同时具有同化功能,会将其他清醒者同化。两部小说中清醒者最开始都对“吃人”现象进行批判,最后竟都成为其中一员。在《狂人日记》中,“狂人”自己也在怀疑、恐惧、抗拒吃人的情绪下参与了吃自己妹妹的过程。《酒国》中,本来应该在腐败等黑暗势力摸,本应该波爬滚打具有顽强抵抗能力的丁钩儿最后终于向糖衣炮弹投降,他对“吃人”体制的投降实际上就是对腐败之风投降。这也告诉我们,同具有人类本性特征的腐败做斗争的任务之艰巨。

综上所述,莫言通过对“吃人”的普遍和同化性分析,继承和发扬了鲁迅身上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现代性精神。

三、莫言对鲁迅写作形式的继承

鲁迅对“吃人”意象的读解入木三分,莫言想要在自己的作品当中全面演绎“吃人”并赋予其新内涵其实是项艰巨的工程,因为“吃人” 只能存在于现实与虚幻之间,太过现实就失去了艺术的美感和故事的无限延展性;太过朦胧又失去了艺术的张力,将作品归于平淡。

鲁迅的高明之处在于创造了一个狂人,通过这个非常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来达到高水平文学效果。 《狂人日记》中还首次将运用到创作中,通过和文言文在多重视角之间的转换达到反讽效果。所谓“反讽”简单地说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形成互相嘲弄的文本氛围〔6〕。《狂人日记》用狂人痊愈后的正常人的视角作为开篇,使用的是文言文。而狂人在不清醒状态下的自我陈述运用的是。两种语言、两个视角立即形成了前后呼应、互相嘲弄的视角反讽效果。看似嘲讽自己的发昏,实则是反讽整个社会公民共同的“发昏”,反衬出狂人独有的清醒意识。

《酒国》为了达到似真似幻的效果,运用的是结构反讽手法。《酒国》依托三个环环相扣、相互兼容的故事框架,分别从丁钩儿、李一斗和莫言三个视角讲述三个故事。首先是基础框架侦察员丁钩儿到酒国调查官员吃“红烧婴儿”案件的过程。同时,莫言为了达到《狂人日记》的艺术效果和精神高度将丁钩儿塑造成传统侦探小说中的英雄,却让他以失败收场以达到反讽效果。另外,酒国博士李一斗的九个关于酒国生活状态的故事形成了又一框架,补充说明着第一个框架。第三个框架是一个穿越于两个框架之间的文本,内容是李一斗与“莫言”的信件内容,对另两个框架内容进行分析评论。读者在这三个嵌套式的故事中需要不断思考,否则就会在虚虚实实之间迷失方向。

总体上说,莫言能较好的继承鲁迅的精神并予以发展,正是由于他能不断的以自己的个性化视角进行现代性、批判性思考,将自己定位为真正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发出引起社会性思考的声音。

〔参 考 文 献〕

〔1〕莫言。酒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2〕罗兴萍。试论莫言《酒国》对鲁迅精神的继承――鲁迅传统在1990年代研究系列之一〔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1).

〔3〕颜梦艺。虚构与真实的荒诞化叙事――论莫言《酒国》的叙事艺术〔J〕.名作欣赏,2013,(06).

〔4〕郑麟来。中国古代的食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5〕张磊。百年苦旅:“吃人”意象的精神对应――鲁迅《狂人日记》和莫言《酒国》之比较〔J〕.鲁迅研究月刊,2002,(05).

〔6〕古大勇,金得存。“吃人”命题的世纪苦旅――从鲁迅《狂人日记》到莫言《酒国》〔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责任编辑:谭 蕊〕

[收稿日期]2015 ― 01 ― 13

狂人日记鲁迅 篇三

鲁迅,是我国的大文豪。曾著书、译书无数。他关心下层劳动人民;他那无数著作像茉莉花香一样,随风飘过,但却让有幸闻到花香的人一辈子回味它,记住它。他那第一篇——《狂人日记》,曾影响过无数学者,而我也深受其之熏陶。

《狂人日记》主要描述了在旧社会时,“我”觉得任何人都想吃人,而自己就是“吃人集团”的下一头猎物,后来,“我”发现自己的哥哥就是他们的老大,而自己虽然要被吃,却永远也要背负一个吃人的人的弟弟的罪名。当“我”觉得周围的人都想吃自己时,发现孩子也想吃人,也吃过人。“我”不由得发出感叹:“救救孩子!”

我看完这一篇日记,很伤心,也很骄傲。伤心的是这篇文章其实是在揭露旧社会的丑陋,在抨击旧社会。狮子似的凶心,兔子似的怯弱,狐狸似的狡猾……这无疑是鲁迅先生眼中的旧社会,这也是广大穷苦劳动人民眼中旧社会的写照。虽然文中的我是一个不吃人的人,可还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呀!何谓吃人,其实吃人指的是剥削百姓,鱼肉百姓。而虽然“我”不是干伤害百姓的人,但另外的腐败官员却干了昧良心的事儿,而他们是中国人,“我”也是中国人,虽无直接的血缘关系,却还都是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这时鲁迅先生的无奈,也是广大爱国者的无奈。兄的的唇边不但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还装满了吃人的意思,这怎能不叫人悲哀,这怎能不使人着急呢?

但我也骄傲,因为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救过英雄,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人。他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精神唤醒了多少刀俎上的中国人。他就好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让中国人看清前面是万丈悬崖还是灿烂阳光;他就好像一根灵魂都是坚硬的棍子,帮助国人打退了一匹又一匹眼中冒着绿光,直勾勾看着国人的狼,勇哉,英雄!

在旧社会,也许有人会认为安是最好的,但我却认为不安才是最好的。在祖国危难之际,在人民危难之时,前者安是苟安,后者是大爱,比小爱更伟大,更朴实无华。只有在祖国危难时,舍小家而顾大家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就像鲁迅先生一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狂人日记》笔下的我对吃人的人说:“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的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同虫子一样!”这不是鬼话,而是真真切切的人话呀!即使亡国奴再多,但救国的人会更多,把亡国奴给消灭、埋葬,把苟安、苟存的思想从华夏大地上真正“吃掉’。其实人要以树为榜样,树的叶子就像各种挑逗你内心底线的诱惑,虽然树在平时都在犹豫,就像叶子虽长在树上,但风儿一吹,会颤动,有时甚至会掉落下来一样,但一旦到了危难之际——冬季,树就会把叶子脱落,只剩主干和树枝,就像把各种诱惑搜甩掉一样,这时,即使再下雪,也打不到主干了。鲁迅先生就如同在冬季的树,昂首挺胸,不被遭受的迫害和诬陷所妥协。鲁迅之妻许广平在《欣慰的纪念》中说:”鲁迅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这确实就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狂人日记》中的最后一句话“救救孩子”道出了鲁迅先生的心声。确实,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没有受旧社会影响的孩子,或许还有。从此点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也非常重视对孩童的教育。宋朝宰相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鲁迅先生真正做到了,他在广大穷苦人民的心中永远是不朽的,永远是嘴高尚的。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狂人日记简介新版多篇范文。

《狂人日记简介新版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