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课教案(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一教学内容:
简便算法--教材第55页例1-2,做一做题目及练习十二6-8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改为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育民小学图书室新买来130本图书。其中故事书46本,科技书34本,其余的是连环画。买来连环画多少本?
指名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这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解答,再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出来。解答完后,指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解答的,教师板书出两种解法:
130-46-34130-(46+34)
=84-34=130-80
=50(本)=50(本)
引导学生对比这两种解法:
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第一种解法是先从总本数中减去故事书的本数,再从减得的差中减去科技书的本数,求出连环画的本数;第二种解法是先算出故事书与科技书的和,再从总本数中减去求出的和,求出连环画的本数。)
它们的结果怎样?(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
这道题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使学生初步理解: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在这道题中用后一种解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计算295-128-72。
先让学生观察题里的数目有什么特点,想一想:能不能用学过的知识使计算简便。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例1思考:因为128与72的和正好是整百数,从295中依次减去128和72,等于从295中减去128与72的和。所以,先算(128+72),再算295-200,计算起来比较简便。教师边分析边板书出计算步骤:
说明虚线框中的计算步骤初学时可以写出来,以后可以省略不写。
2.做第55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一说简算的依据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二的第6-8题。
1.第6题,让学生自己填数,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第7题,计算时,告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写不写简算过程。
3.第8题,这是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着重让学生说出少加了的要再加上,少减了的要再减去。
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下册 篇二经过初三下学期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理解也上升到了比以前更高的水平。他们已经用归纳法去理解事物,解决问题。有些学生学习粗心,懒惰,有不做作业的坏习惯。因此,根据这些特点,这学期的数学课不仅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要有吸引力;而且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本教材包括:大数的理解,角度的度量,三位数乘二位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二位数除数,统计学,数学广角,总评。
(a)知识和技能:
1.知道“十万”、“百万”、“十亿”、“十亿”、“千亿”的计数单位,知道自然数,掌握十进制的计数方法,按几级读写一亿以内和一亿以上的数字,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按要求求出一个数的近似值。体验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我会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的除法,我会估计并检查对应的乘除。
3.你可以用一位数数两位数(乘积在100以内),用一位数数几百个十,用整十除以整十,再用整十除以几百个十。
4.知道直线、射线、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知道几个常见的角度,你会比较角度,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度数,按照指定的度数画出角度。
5.认识垂直线和平行线,用尺子和三角形画垂直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关于图形的知识,发展空间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图,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二)流程和方法
1.从现实生活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解运筹学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形成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工作,书写工整的好习惯。
重点:
对大数的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二位数除,角度的测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理解。
难点:
1、亿以内数的读法及写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3、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4、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深入教材,认真备课,定好单元计划,提前一周备课。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侧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3、抓重点、难点、各个环节的突破。
4、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抓好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课堂40分钟的利用,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
5、对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教科书掌握例题、习题之间联系,举一反三,灵活学习,真正地把知识学会。
6、精心设计作业,有层次,讲究目的性、科学性。
7、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耐心辅导,因材施教。
人教版五年数学复习课教案 篇三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复习课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教学完五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后,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教学设计是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来安排教学内容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改革要以反映未来社会公民所必须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因为数学的思想与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学生一旦拥有它,将终身受益。为此,我在这节课上,首先以学过的五个多边形的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为载体,让学生回忆整理其中所应用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然后,我设计了四道实际应用的题目:(1)实际操作题;(2)观察发现题;(3)先估后验题;(4)解决“买地”题。我不以得出答案为满足,而以学生能否应用各种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 ……此处隐藏3257个字……结合律。
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小游戏:比眼力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加法运算定律)
你是怎么知道的?(看大屏幕上写的)
非常好,你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师:在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定律。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加法运算定律。(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漫长的暑假好多人都外出旅游放松心情去了,当然李叔叔也不例外,看他是怎么去的?(出示幻灯片)
生:骑自行车。
师:你们看的真准,再仔细看看,你从图中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学生汇报自己了解的信息。
(3)根据你了解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
(4)学出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列式计算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算?请自己列式计算然后汇报。(40+56和56+40,如果没有学生说出56+40这种算法,教师要引导他们这样列出)
2.两种算法不同,为什么结果是一样的?(因为都表示的是上午和下午的路程和,所以结果是一样的。)
3.既然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在里填上什么符号?(“=”号)
4.像这样的算式,你们还能举出例子来吗?
(学生举例)
5.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两个加数没有变,只是它俩的位置交换了,和不变。)
6.这样的算式我们能写完吗?你认为你举得例子左右两边一定相等吗?为什么?(因为无论它俩的位置怎样,都是算它们的和是多少,所以左右两边相等。)
7.揭示规律
(1)同学们,像刚才我们举得那些例子中包含的规律,就是加法的交换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的交换律吗?
(学生总结)
(2)小结: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
8.既然像这样的算式写不完,你们能想个办法用一个算式概括加法的交换律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
9.展示学生的方法。
10.确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并板书。
师:由于字母表示比较简便,所以通常我们用a、b表示任意两个加数,所以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板书)
11.对口令
师:83+17=生:等于17+83
57+44 a+b 100+60 18+75 35+65 85+768
12.介绍加法交换律在加法验算中的应用。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刚才提到李叔叔要旅行七天,下面是李叔叔前三天经过的路程,我们来了解一下。(出示情境图二)
2.学生观察,说说了解到的信息。
3.出示问题:你知道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吗?请自己先算一算。
4.展示学生的算法。
(88+104)+96 88+(104+96)
哪种算法简单,为什么?
5.我们来理一理这两种算法。
师:算法一,先算前两天骑的路程,再加第三天的路程。
算法二,先算后两天骑的路程,再加第一天的路程。这种方法简单。
师:算法不一样为什么结果一样?(因为它们都算的是三天的路程和)
6.既然结果一样,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的算式连接起来?(等号)
7.比较下面两组算式
68+152+48 68+(152+48)
(225+175)+67 225+(175+67)
8.让学生照样子写出几组算式,并展示。
9.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想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10.揭示加法结合律。
(1)师:像刚才我们又发现的加法中的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结合律吗?
(2)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这叫做加法结合律。(板书)
11.试着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师: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b+c),a、b、c分别表示任意三个加数。
三、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填一填:
(1)两个加数交换(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 )。
(2)三个数相加,先把( ),或者先把(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 )。
(3)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
a+b=________。
(4)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a+b)+c= ________。
2.应用学过的定律在下面( )中填上适当的数。
(1)29+17=( )+29
(2)120+( )=35+( )
(3)138+(62+365)=( + )+365
(4)( +358)+ ( )= 198+( +42)
3.连一连,再说一说每组连线的依据是什么?
63+325 64+(19+81)
87+32+68 325+63
(64+19)+81 87+(32+68)
36+78+64 78+(36+64)
4.比一比,那组算得快。
(1)(195+32)+68 (2) 195+(32+68)
(205+59)+241 205+(59+241)
486+78+14 78 +(486+14)
师: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四。合作总结,整理内化。
1.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请用是什么、为什么和干什么把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对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和聪明的头脑找到了加法算式中的规律,认识并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你看,数学家能总结出来的运算定律我们也能总结出来,我相信只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勤动脑、多动手,一定可以把数学学得更棒!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课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