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特色高中化学教案范本精品多篇

时间:2025-05-12 08:53:22
特色高中化学教案范本精品多篇

[编辑]特色高中化学教案范本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新高中化学教案模板 篇一

【教学设计】

1、酚的定义:

羟基跟芳香烃侧链上的碳原子连接的有机化合物是芳香 。

羟基跟苯环直接连接的有机化合物是______。

苯分子里只有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所得的生成物,是最简单的酚,叫 。

2、苯酚的同系物:

苯酚的同系物:通式为CnH2n-6O(n≥6);

[练习]写出C8H10O的分子中含有苯环的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

3、苯酚的结构:

苯酚的分子式为 、结构式为 、结构简式为 或 或 。

4、苯酚的物理性质:

苯酚俗名_______,最初是从煤焦油中发现的。纯净的苯酚为___色,有______的气味___体,苯酚易被氧化,空气中放置即可被氧化而带有 色。熔点43℃。室温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向盛有水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苯酚晶体,振荡后,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当温度高于_____时,则能与水______。苯酚易溶___等有机溶剂。苯酚有毒,它的浓溶液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苯酚可使蛋白质变性,可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引起中毒,如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________洗涤。

5、苯酚的化学性质:

①苯酚的酸性:

苯酚的电离方程式为:

a.在苯酚溶液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 现象为 。

b.苯酚与金属钠反应 。

c.苯酚与NaOH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为 。

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不论CO2过量与否,均有 现象其产物为 而不生成

反应的方程式为 。

d.苯酚与碳酸钠反应 。

思考:设计实验比较苯酚、碳酸和醋酸的酸性强弱?

②苯酚的取代反应:

与芳香烃中的苯环类似,苯酚也可与卤素、硝酸、硫酸等在苯环上发生取代反应。

苯酚与浓溴水的反应:向苯酚溶液中滴加浓溴水,其现象是有 生成,

化学方程式为:

这个反应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

思考:如何除去苯中的苯酚?

③苯酚的显色反应:

苯酚遇FeCl3溶液显色,溶液颜色变为______,这个反应可用于鉴别和检验苯酚。

思考:鉴别苯酚的方法?

④ 苯酚的氧化反应:

⑤苯酚的加成反应:

⑥与甲醛反应

6、苯酚的用途:

苯酚有毒,苯酚的溶液,可作防腐剂和消毒剂,如药皂含有苯酚。

苯酚还可作化工原料,制酚醛树脂、医药、染料等。

【归纳小结】苯酚知识的网络关系图

感悟高考

1、胡椒酚是植物挥发油中的一种成分。关于胡椒酚的下列说法:①该化合物属于芳香烃;②分子中至少有7个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③它的部分同分异构体能发生银镜反应;④1mol该化合物最多可与2molBr2发生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 )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2、四川盛产五倍子。以五倍子为原料可制得化合物A。A的结构简式如右图所示:请解答下列各题:

(1)A的分子式是 。

(2)有机化合物B在硫酸催化条件下加热发生酯化反应可得到A。

请写出B的结构简式: 。

(3)请写出A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香兰素是重要的香料之一,它可由

丁香酚经多步反应合成。有关上述两种化合物的

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1mol丁香酚只能与1molBr2反应

B.丁香酚不能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C.1mol香兰素最多能与3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D.香兰素分子中至少有12个原子共平面 ( )

4、下列与溴水不能反应的物质是:①苯;②苯酚;③氢硫酸;④NaOH溶液;⑤AgNO3溶液;⑥裂化汽油;⑦甲烷;⑧镁粉。 ( )

A.① B.①⑦ C.①⑦⑧ D.①②⑤⑦

【教学反思】

第五十八讲 苯酚作业纸

班级: 姓名: 学号: 等第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苯中少量的苯酚可先加适量的浓溴水,使苯酚生成三溴苯酚,再过滤而除去

B.将苯酚晶体放入少量水中,加热时全部溶解,冷却到50℃形成悬浊液

C.苯酚的酸性很弱,不能使指示剂变色,但可以和NaHCO3反应放出CO2

D.苯酚也可以与硝酸发生硝化反应

2、下列关于苯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苯酚是一种弱酸,滴加指示剂变色

B.苯酚在水溶液中能按下式电离:

C.苯酚钠在水溶液中几乎不能存在,会水解生成苯酚,所以苯酚钠溶液显碱性

D.苯酚有腐蚀性,溅在皮肤上可用酒精冲洗

3、下列物质中与苯酚互为同系物的是

A.CH3OH B.(CH3)3COH C.

4、丁香油酚的结构简式是

—CH2—CH=CH2

HO—

O—CH3

该物质不应有的化学性质是 ( )

①可以燃烧;②可以跟溴加成;③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还原;④可以跟NaHCO3溶液反应;⑤可以跟NaOH溶液反应;⑥可以在碱性条件下水解。

A.①③ B.③⑥ C.④⑤ D.④⑥

5、为了把制得的苯酚从溴苯中分离出来,正确的操作是

A. 把混合物加热到65℃以上,用分液漏斗分液

B. 加烧碱溶液振荡后分液,再向上层液体中加盐酸后分液

C. 加烧碱溶液振荡后分液,再向上层液体中加食盐后分液

D. 向混合物中加乙醇,充分振荡后分液

6、用一种试剂就能区分开苯酚、乙醇、NaOH溶液、AgNO3溶液、KSCN溶液这六种无色液体。它是 A.溴水 B.FeCl3溶液 C.金属钠 D.CuO

7、在下列化合物中,既不能跟盐酸反应,又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又不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的是

A、苯酚 B、苯 C、甲苯 D、C2H5OH

8、下列物质久置于空气中发生颜色改变的是:①绿矾;②氢氧化亚铁;③碘化钾溶液;④苯酚;⑤过氧化钠。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⑤ D.①②③④⑤

9、(2007年江苏)花青苷是引起花果呈颜色的一种花色素,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它的主要结构在不同pH条件下有以下存在形式:

< ……此处隐藏9102个字……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到参与评价的快乐。通过第二次表现性评价的设计,突出重点,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对二氧化硫有更系统的认识,设计第四环节。

实践应用形成认识本环节设计两次评价

二氧化硫性质小结性评价二氧化硫的污染及用途的评价

例如:总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能否提出几点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二氧化硫是否一无是处,二氧化硫的用途等第三次评价设计意图:

1、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内容有整体性的把握;

2、使学生能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二氧化硫利和弊。

通过以上三次评价,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五环节:评价反馈反思提升

设计例如:实验探究中我做了些什么?本实验中的感受和收获是?关于二氧化硫你有了那些更深的了解,你是否愿意为环境保护作义务宣传等问题。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打分,进而给出评语和等级。

第四次评价设计意图:

1、使学生对环境和食品安全关注的提高。

2、使学生逐渐树立环保意识

3、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反思自己的成长和不足,可以得到老师、同学对改进学习所提出的建议,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次表现性评价:以评价内容为任务,以落实评价标准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主体,通过对学生课前准备、课中展示和课后反思的四次评价,不仅落实了本节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在互评中,合作精神、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得到了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审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

(三)纸笔性评价:设计目的:检测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新高中化学教案模板 篇六

教材分析

本章是正式系统学习化学的第一章,带领学生进入化学课堂、走进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教材介绍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化学物品、精彩而神秘的化学变化,让学生了解化学课的学习内容、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这一基本哲学观点,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学_。通过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的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重要性,认识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习惯和能力。

学情分析本章是化学启蒙教育的第一章,带领学生走进化学课堂,通过对一门新功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教材介绍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化学物品,让学生认识化学课学习的内容,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这一基本的哲学观点,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学_。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课学习的内容,玻璃仪器的洗涤,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概念;

2、了解药品的取用方法和加热操作,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一些生活简单变化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通过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及安全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3、通过对铜加热变黑实验的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一门新功课的学习憧憬和疑问,激发学生对化学课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科学。

教学措施通过实验及科学探究激发学生对化学课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现代会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科学。

2022高中化学教案优秀模板 篇七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特色高中化学教案范本精品多篇范文。

《特色高中化学教案范本精品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