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人教版扬州慢教学设计(合集5篇)

时间:2025-04-24 08:53:48
人教版扬州慢教学设计(合集5篇)

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5篇《人教版扬州慢教学设计》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人教版扬州慢教学设计》相关的范文。

篇1:扬州慢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充分的展示自己,感悟语文课堂的魅力。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作为辅助学生展示自我的帮手,即时的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材分析

姜夔的《扬州慢》是高中语文选修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的推荐作品。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而《扬州慢》在写景抒情上又具有代表性,对《扬州慢》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消化单元知识,强化单元重点,所以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分析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

2、培养学生阅读鉴赏中国古代诗词的能力,使其通过诗词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

2、点拨法。

3、品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并分析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教学难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讲解这篇文章时,我抓住了单元要求: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此,我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两点:

2、学习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理论方法分析鉴赏诗歌。通过两种方法的应用来达到单元目标要求,让学生理解本词的内容,在理解中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作为教学重点,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真正内涵。从而解决本课的难点:灵活运用情景交融的诗歌鉴赏方法分析鉴赏诗歌

三、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诵读,我将诵读法作为自己教学设计的一个切入点,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去表现文中主人公姜夔目睹满目凄凉衰败的景象所产生的无限感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诵读要求是: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个性,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逐渐完成对文章情感的品味,内容的分析,表现手法的探究,让学生不仅品出了感情,还学会诵读以及对诗歌的鉴赏。所以在教学中我打算将诵读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再配上我适时的点拨有效的引导去激发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兴趣。

(二)学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了朗读法、讨论法、品析法等激发学生品读诗歌的兴趣,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朗读、答问、赏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主导性。让学生在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蕴,体味作者的情感,真正完成本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教学要求。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导入新课。

1、欣赏散文诗朗诵《诉说扬州》。

2、导课:

由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烟花三月下扬州”可以知晓,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让扬州成了许多文人墨客魂牵梦绕的地方。然而,经过战争的洗劫,昔日繁花似锦的扬州变得一片荒芜,再到扬州会是怎样的心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姜夔的《扬州慢》。

(二)解题及诵读提示

“扬州慢”,既是词牌又是词题。

扬州――词的内容慢――慢词(曲调舒缓)

朗读指导:曲调舒缓、吐字宜慢、停顿稍长。

(三)音读课文,把握节奏。

强调字音:少(sho)驻初程荠(j)麦青青

胡马窥(kuì)江豆蔻(kòu)词工

指导诵读:

词的节拍不像诗歌哪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例如:“犹/厌言兵 算而今/重到虚惊 年年知/为谁生”

(四)意读课文,整体感知。

指导诵读:

这首词的有些特殊句式被称为“一字逗”,因为它开头用一字领起,其意义直接贯穿到本句及下句,读这类句子要读出提示语气,例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马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

合作探究:

找出《扬州慢》中描写之景和所抒之情。

描写之景:所抒之情:

二者之间的关系:借景抒情、情中寓景――缘景明情

(五)情读课文,把握情感、

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描写扬州景物的句子,现在我们对它做以整理分类,哪些是实景?今日扬州的特点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哪些是虚景?昔日扬州的特点也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明确:

实景(今日之扬州):

虚景(昔日之扬州):

指导诵读:

刚才,我们已经对这首词的内容作了分析,因此,在朗读的时候,上片要读出今日扬州城“空”的特点以及对造成这种“空”的原因的厌恶之情,具体为“自胡马窥江去后(沉痛),废池乔木(惋惜),犹厌言兵(憎恶)。”而下片则要读出即使杜牧复活来到这里,看到扬州这番荒凉的的那种惊讶之情。具体为“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短促的语气,惊讶的表情);“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低沉的声调,痛惜的感情);“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高亢的声调,愤激的语气,疑问的语气)。

(六)美读课文,赏析名句。

要求:选出本词之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明理由并进行赏析。

明确:

(七)教师总结,集体诵读。

小结之语:

认真的品读姜夔的这首词,思绪会随着作者的情思而起伏,闭目遐思之中,依稀可以望见在一个雪后的清晨,正值风华年纪、西风瘦马布衣青衫的姜夔来到扬州,徘徊在竹西亭边,二十四桥下,希望寻找当年杜牧的踪迹,然而望见的却是满眼的荒草废墟,因而悲从景生,哀从心起,缓缓步行中,惊叹“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是啊,即使杜牧活到此时,也会被眼前景象惊呆,大诗人再也不会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意兴了。

扬州破败了,破败在荒淫无能的南宋小朝廷手中,破败在一大群贪生怕死的文官武将手里,布衣青衫的姜夔来到此地,为她唱一首挽歌,他没有杜牧的依红偎翠,春眠不晓。他匆匆的来,又匆匆的'走了,在斜阳巷陌中,留下 ……此处隐藏5851个字……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这对他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颇有影响。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正因为他托身权贵门下,生活闲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野不阔,情调低沉,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留有《白石词》,其中有十七首附有旁谱,这是宋词中仅存的乐谱。

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二、背景简介:

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三、课文分析鉴赏

淳熙丙申至  日(2),予过  维扬(3),夜雪  初霁(4),荠麦弥望(5)。

冬至这一天   途经扬州       下雪刚放晴   满眼都是荠菜和麦子

入其城,则四顾      萧条,        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

那    就四下里看,一片萧条景象  独有清冷的河水碧绿     渐渐升起

自: 独、独自 。    意为天色渐渐晚下来

戍    角(6)悲吟。予怀        怆然,感慨(于)今昔,     因  自度  此曲。

戍边的号角 悲鸣    心里(十分)悲痛  为今昔的变化而感慨 于是  创制  曲调

今昔: 指今昔之变。

千岩老人(7)以为有《黍离》(8)之悲也。                               &

篇5:《扬州慢》教学设计1

《扬州慢》教学设计1

雨 霖 铃     扬 州 慢

[教学目标 ]

1. 学习理解宋词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格律音调和谐;

2. 重点领会两词情景交融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3. 注意两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前课苏辛词在抒情内容和方式上的区别;

4. 背诵这两首词并熟记雨霖铃和扬州慢两种词牌格式。

[教学难点 ]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探海导航

先看自学提示,再结合课文注释,弄清两词大意。可先做完能力演练题库中的跟踪试题。

《雨霖铃》一词重点要注意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缠绵婉约的风格。寒蝉雨歇,烟波暮霭,晓风残月,都是暗淡而凄凉的景;执手相看,多情离别,风情无处说,抒发的是低沉伤感的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环境气氛和主体情感融为一体,刻划出一对恋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

《扬州慢》一词要重点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怀和低沉的感情基调,以及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等凄惨、冷落的`气氛使作者伤今怀古,不禁产生昔胜今衰之感。此外,还要注意体会化用杜牧诗诗所产生的新的艺术意境。

二、思路结构

《雨霖铃》一词写于作者仕途失意又失去爱情慰藉之时,心情抑郁,生活前途更感暗淡无光。因而所写之景所抒之情均凄凉低沉。上阕写与情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场面,以写景为主,但字字含情;下阕想象别后的生活场景抒发痛苦之情。

《扬州慢》一词表达了作者感怀家圆、伤时念乱的心情。上阕全写眼前实景,写出了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纪行写景扣紧驻、看、想、闻开展描述层次;下阕伤今怀古以杜牧当年扬州诗之胜反衬现在扬州之冷清萧条,扣住扬州著名的代表性景物― 二十四桥、芍药― 来写。结构图:

上阕实写萧条之景

景物1:荠麦青青

景物2:废池乔木

景物3:清角吹寒

下阕虚拟设想

拟想1:杜牧才情再高亦难赋深情

拟想 2:桥月仍在,玉人已无

拟想3: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三、疑难指津

《雨霖铃》的景物描写与抒情的关系:一是景物特征鲜明。“寒蝉”“骤雨”“烟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是暗淡凄清且具有较大的联想空间;二是景物含情。试想蝉是寒的、风是冷的、月是残的、柳又有留意,怎不引起留恋与哀愁呢?这便是融情入景的写法,“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四、语言揣摩

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评析:这是柳永的名句,历来脍炙人口。妙就妙在问得清晰明白,答得含蓄生动,似答非答,韵味无穷。更妙的还在于景物鲜明且又含情。“杨柳岸”“晓风”“残月”三项景点十分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层次分明、幽静而开阔的意境,引人入胜。另外古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留”“柳”谐音,折柳相送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诗经采薇》“昔人往矣,杨柳依依”写的就是离别之情。更兼之风月关情,何况是拂晓之凉风,黎明之残月。因而,“杨柳岸晓风残月”明写实景,暗写别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

运用:中国古代诗词往往诗

画相通,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诗可配画

画可配诗。该句诗兼

有诗情和画意,请试

为之配画。只要能体

现主要大意 即可。示

例如右:画中有流水

《人教版扬州慢教学设计(合集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