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村情社会调查报告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1篇】关于建立“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的调查报告2003年7月份以来,x县县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市委加强乡镇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要求,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加强党群干群联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新途径,在农村实行了以“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富”为主要内容的“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架起了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既转变了乡村干部作风,又宣传和教育了群众,对做好农村工作、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基本动因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社会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出来,稳定和发展成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大主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亲民”思想,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这就为我们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协调和处理好农村稳定和发展问题指明了方面。广大乡村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骨干力量,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在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构建起与广大农民群众之间机动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与群众保持密切而广泛的联系,保持党的凝聚力、亲和力,保持农村的稳定和发展,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是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亟待破解的新课题。
近年来,x县通过开展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学习教育活动,逐步建立健全了乡村干部“学习培训日”、党员活动日、民主评议干部等制度,有效地提高乡村干部的素质,促进了乡村干部作风转变,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农村村民自治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乡村干部素质作风与农村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部分乡村干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缺乏深入地学习,理解不透彻,宣传不到位,落实有偏差,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甚至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有的干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主观主义严重,宗旨观念淡薄,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求实效;有的干部对群众想什么、盼什么、要求做什么,了解不深、把握不准,对农民群众的疾苦缺乏同情心,眼睛向上,心思向上。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影响了党的形象和威信,而且影响了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群干群感情纽带弱化与农民群众渴求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存在着矛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农民在经济利益上对基层组织的依附关系不复存在,在组织领导上的依赖关系变得松散,在思想感情上依恋关系变得疏远,“有吃有喝不找你”。同时,农民群众又需要基层组织能够建立起一种党群干群关系沟通渠道,有苦有处诉,有冤有处提,有事有处找,“有怨有事要找你”。群众主人翁意识的淡化与基层组织执政手段的弱化使党群干群隔阂加深,双方缺乏基本的信任感,党群干群矛盾比较突出。一些群众对乡村干部有看法,气忿地说干部“不像话”。一些干部则对群众不服从管理有情绪,委屈地说群众“不听话”。三是农民群众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与乡村基层干部的传统领导方式产生碰撞。随着我国民主法治进程的推进,广大群众理性思维活跃,平等意识、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法治意识迅速提升,不仅要求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且要求更多地参与村里重大事务的决策。但是由于当前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方式、工作机制还不尽完善,民主化建设力度不大,使一些地方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流于形式,民主监督乏力,部分基层干部习惯于搞行政命令,搞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造成了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之间矛盾冲突,引发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特别是今年6月份省委书记李克强同志在x县xx乡xxx村调研时发现一些问题之后,x县县委进行了深刻反思,认识到七里堡村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这一个村的问题,带有普遍性,也有复杂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存在工作作风不深入、对群众关心不够等问题,也反映了存在着发现问题渠道不够通畅、解决问题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
x县县委认识到,要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积极探索一种在基层发现问题、掌握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制,超前化解和处理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基于上述考虑,县委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在认真总结以往党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在全县推行“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每月定期由乡镇领导干部分村轮流、一般干部到联系村,组织部分党员、村民代表、普通群众召开“村情民意恳谈会”,与群众面对面拉家常,交真心、听真话、知真情、解难事,架起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在知民情中改进作风,在办实事中改善关系,在帮民富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
二、主要做法
x县在推行“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过程中,围绕“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富”这个主题,深入宣传,周密安排,严格程序,明确责任,强化督查,坚持边实践、边总结、边规范,探索出了一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馈问题”的运行机制。
(一)精心准备,夯实基础。推行“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伊始,不少干部不理解,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有必要主动去戳“马蜂窝”。部分群众也认为,召开“村情民意恳谈会”是走形式,提了意见也白提;有的还对这项工作是否能长期坚持开展下去表示怀疑。为此,县委要求乡村基层党组织召开恳谈会前要精心准备:一是排查民情。恳谈会前,乡镇干部要进村入户,党员、村民代表要深入所联系户家中,收集社情民意,广泛征求意见,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想,并对问题进行梳理汇总。二是制定预案。乡镇党委召开会议,认真分析梳理出来的问题,超前研究具体的处理办法和整改措施,并根据乡镇领导干部分工,对口确定参加村恳谈会的乡镇干部。三是会前预告。村党支部提前将“村情民意恳谈会”的内容方法,通过广播、板报等形式通知党员和村民代表,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做好发言准备,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打消了群众顾虑,让群众都认识到,召开“村情民意恳谈会”是党委政府、村“两委”真心实意倾听群众反映、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切实转变干部作风的有效措施,是知群众冷暖的温度计,听取群众呼声的传感器,为民办事和帮民致富的信息源。
(二)规范内容,严格程序。一是明确恳谈内容。主要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介绍与农民群众相关的法律法规、农村科技实用技术、市场经济信息、勤劳致富的好路子以及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对村“两委”和党员干部的反映、村民要求向乡镇党委政府反映的其 ……此处隐藏35546个字……房,居住的都是低保户、五保户和贫困户,他们生活更是艰苦。
5、创业难度大。在走访中发现,有些外出务工人员其实也想回家,但又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其实他们心理清楚,回来种田有可能生活都没有保障,不回来还是有机会可以找到工作挣钱。同时,回乡创业中在农业方面的政策帮扶还不突显,加上缺乏足够技术支持,所以他们想利用仅有的几亩地走上致富路,是难上加难。
四、贫困原因分析
1、贫困客观原因:农村有相当一部分人生活穷是事实,有些既便是过上较富裕的生活,但背后一定也是艰辛的。在_____村,存在贫困原因有几点:一是重大、慢性疾病的拖累。农民本身家庭收入甚微,可支配的积蓄不多。如果家庭主要劳动力患上疾病,生病了不能做事就断了经济来源,这样就会把家庭拖入贫穷。_____屯一户群众,因为疾病胃被割掉了三分之二,目前天天在家,没有办法做体力活,只能依靠妻子做简单务工赚钱养家,可见生活多困难。而村里像这样的因病贫困的农户不少,每个村民小组不少于3家;二是务工能力有限,收入甚微。外出务工人员由于缺少技术和经验,一般是干些粗、累及高危作业的活,虽收入还算稳定,但都在拿生命和汗水作抵押。另外,如出现伤亡事故,主要劳力缺少了收入来源,在农村的家就散了和穷了;三是婚恋关系复杂。_____村与_____省隔河相望,这里很多群众和对岸的村通婚。同处于边远山区,群众婚恋意识淡化,还出现父母决定婚姻现象,很多青年结婚后不是同外出打工,就是死守家里几分田地。而随着时代进步,外出务工流动大,结识广,网络发达,有些村民与外地群众结婚。如_____屯一27岁青年从_____带了个老婆回来,婚后生育了三个小孩,由于家里穷,在双胞胎一岁多就跑了,这种现象都见怪不怪。
2、贫困主观原因:一是农民自身的技能和投入不足。大部分村民没有什么技术,只是掌握了一些传统的手工活,而掌握种养加等农业技术的人少。村里399户中种有经济林在50亩以上的大户不到50家,在河边搞养鱼的不超过30家且没有规模。同时农业的投入也是比较大,从买种到产品销售,每个环节都要靠自己去实现;二是农业产品效益较低。_____村目前主要经济来源是茶果种植,每家多少都种植有。但因缺乏技术支持,管护不到位,产品收益较差。另外在销售环节,都是初次产品销售,没有任何附加值,严重影响到种植户的收益;三是农村的生活成本变高。在入户调查过程中,发现在_____村的生活水平与县城不相上下。比如一碗米粉的价钱和县城一样都是五元一碗,猪肉价格还略比县城的稍高一点。农村平日里生产生活所需购买的诸如复合肥、种子、苗木等支出,加上学生生活费用支出等,一年维持家庭正常运转所需最低支出超过万元,这对于收入较低的大多数群众来说,生活水平提高难上加难。
3、扶贫工作开展艰难:都说农村工作难开展,而贫困村的工作更难做。在进村日子里,与村干部交谈中,乡村工作人员普遍感到压力大,但村民又不领情,对基层干部随意辱骂、威胁成常态。究其原因,主要有几点:一是工作人员队伍素质须进一步提高。干部素质的高低在农村工作不一定要表现在文化水平上,更体现在胸襟和视野开阔上。这里,贫困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员及村两委的作用就体现出来。据走访了解到,个别村干部因做工作不懂变通,不愿得罪人、服务质量较低等现象,造成群众之间和干部之间有误解,工作被动应付。另外,派驻进村工作队员往往年轻,农村工作经验缺乏,与人沟通和打交道能力须提升;二是政策落地与村民的意念有差距。随着土地确权、林权改革、粮食直补、危房改造、经济林扶持等政策落地生根,滋长了农民的个体意识,淡化了集体和国家意识。很多群众为争取自家利益而不惜撕破脸。典型例子是在争取扶持指标失败后,往往对于公益事业如道路建设方面如若碰到个人一点点利益,都会有阻力,拦截施工等现象发生。在本次精准识别贫困户入户调查过程中,个别群众本来家境较好,为争取戴上贫困户帽子,不惜想方设法弄虚作假,还出现因为分数高而大闹会议现场情况,严重损害了全村群众的利益。三是群众观念意识淡薄。当前村民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政策后,存在等、靠、要思想严重,家家争取低保,个个说是贫困户。在工作队耐心讲解政策过程中,他们不关心国家如何扶持产业,只关心每月会发多少钱。大多数人不是想通过自己努力创造财富,而是等国家扶持。这些观念严重影响到整个_____村的发展。
五、未来发展方向
1、因户施策开展精准扶贫。利用精准识别贫困户入户调查契机,认真摸清群众具体贫困情况,因地制宜,规划发展方向。一是争取项目进行道路硬化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扶贫项目,协助开展从_____村至_____村的水泥路建设工程,帮助_____屯向移民局提出道路修复资金报告,协助_____村进行居间道路硬化;每月投入资金聘请保洁员改善村里的村容村貌及环境卫生,让群众出行方便,共建清洁乡村;二是结对帮扶,每个贫困户做到有干部帮扶关注。利用红卡惠民行动契机,让后援单位党员干部与贫困群众结对帮扶,共谋发展,增加收入;三是大力发展油茶、核桃和三特水果产业以及养鱼、养羊产业。利用全县推广发展核桃和三特水果补助政策,积极引导群众利用闲置土地发展产业。另外,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发展油茶产业的有利优势,继续引导群众扩大种植发展,再组织技术员到当地进行技术指导,通过示范点种植建设,以示范带动更多的人和物投入到农业发展中来。
2、做好村里村外联动工作。一是做好销售联动工作。据目前了解所知,今年_____村油茶出果在几万斤,但大部分群众在销售环节非常烦恼,在村里卖不得好价钱,自己拉出去成本高。因此做好销售对接工作有利于群众增加收入。下一步可通过联系老板直接到村部收购,减少中间商利润差价。二是建立_____村各户信息统计工作。每次进村入户,找人是重要事情,往往出现找不到人和对象的尴尬局面,致使工作效率非常低。下一步将通过现代通讯手段,利用qq、微信以及建立全村户主通讯录等手段,使沟通无时间、无界限。
3、发挥村干战斗保垒作用。_____村两委已经按照上级规定配备,目前村委班子三男一女,每位村干按照地理优势分管三个村民小组。他们在当地均有一定影响力,也熟知各户具体情况,为下步帮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另外,村里42名党员分布在各村民小组,虽然部分年龄都偏大,但党性原则、模范带头等意识在他们心中应还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做好与他们的沟通交流工作,让他们引导群众发展产业致富具有有利优势。
4、认真做好服务群众工作。一是针对_____村老年人和留守儿童较多的实际,今后工作人员开展帮扶工作时工作方法要细、工作态度要有耐心,否则一个细小的动作或一句话都会把人得罪。二是引导群众扩大知识面。利用村级图书文化室规范建设的有利优势,积极组织当地留守儿童和青年到图书室查阅图书,丰富和扩大他们的视野。三是帮扶_____小学留守儿童,送去关爱。积极协调村委与学校、家长的联系互动,密切关注孩子的成长及安全。四是积极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利用专业优势,向群众宣传国家法律法规知识;积极帮助群众解决遇到的涉法问题,引导群众通过合法手段维护自身利益。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村情社会调查报告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